每到冬天,南方人在艷陽里凍成狗,羨慕北方的大雪紛紛和暖氣。只是今年,這份羨慕突然變成了同情:沒有一點防備,也沒有一絲顧慮,天然氣沒來,也不讓燒煤了,屋里沒了暖氣。
保定多所農村小學的學生都搬到了零攝氏度的院子里寫作業,出太陽了就曬,冷了就靠跑步取暖;在河南鄭州中牟地區,數十個小區出現供暖不足、間歇性停暖現象,不少居民睡到半夜被凍醒。
普通居民冷還可以靠抖取暖,醫院一旦冷下來,就怕有人徹底涼了。河北大學附屬醫院不得不向上級“求援”,申請保障天然氣供應。
然而,氣荒并不是什么新鮮事,從2004年開始,中國已經經歷了十年氣荒,2015年峰回路轉出現過一次天然氣過剩,沒想到才兩年時間,中國人民的“老朋友”又回來了。
為什么中國總是在氣荒?
氣荒十年,又沒氣了
在中國這樣一個70%靠燃煤供給能量的國家,燒煤占了空氣污染的大頭,包括70%的CO2, 90%的SO2, 67%的NOx,以及70%的顆粒物。霧霾大規模爆發之后,煤炭一直都被認為是造成霧霾的 “罪魁禍高”。
從2013年9月開始,國家開始推行“煤改氣”,而2017年是計劃高階段的收官之年,各地都在超額完成任務、猛刷政績。
根據環保部12月24日公布的數據,2017年京津冀及周邊“2+26”城市“煤改氣”改造完成394.3萬戶,超額完成四分之一。改造任務量比較多的河北省,180萬戶的全年目標河北完成了253.7萬戶,導致今年冬天天然氣需求大增,為去年同期的234%。
需求漲上來了,但供給卻出現了意外。一是原定于2017年投運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無法按計劃投產,減少日供應能力2000-3000萬方/日。二是管道天然氣進口被減供。中國天然氣比較大進口源土庫曼斯坦(今年前三季度占84.6%)在入冬后,寒流來臨優先保本國居民福利用氣,違約減供,相比合同計劃供應量減少了4000萬-5000萬方/日,尤其是北方地區突然斷了供。
從2007年開始中國就是天然氣凈進口國,2016年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到32%,2017年1-10月,天然氣進口依存度更是攀升至37.5%。
但其實這個世界上,天然氣資源稀缺、嚴重依靠能源進口的國家有很多,但像中國一遇意外就氣荒的,并不多。
眾多依賴進口天然氣、夏天用氣少、冬季用氣多的國家,一般都選擇建造地下儲氣庫來保障天然氣供應。比如,德國天然氣資源同樣匱乏,嚴重依賴進口,但其擁有超過其三個月用量的天然氣儲備,因此在幾次俄烏天然氣斷供危機中,從沒有出現過氣荒。盡管美國早已是世界高大天然氣產量國,常年天然氣產量過剩,目前其地下儲氣庫數量將近500座,有效儲氣能力占總消費量的占比接近20%。
而據國際天然氣聯盟(IGU)的數據顯示,截至2015年底,全球地下儲氣庫約630個,有效儲氣庫容3588億立方米,天然氣調峰量與天然氣需求量的比值約為10.3%,其中美國,英國和德國的儲氣量與消耗量的比值為17%到25%。
根據IGU的經驗,當一個國家的天然氣依賴達進口達到30%以上時,地下儲氣庫的氣體容量應該是天然氣消耗量的12%以上,才能保證供氣。2015年,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達到1931億立方米,地下儲氣真正的調峰氣體僅有55億立方米,調峰氣量占天然氣消耗量的比例不到3%,調峰能力嚴重不足。
人都快凍死了,為什么不能多建一點儲氣庫?
儲氣庫太少,一是因為煤改氣規模太大速度太快,儲氣庫來不及建;二是因為建儲氣庫真的是一門不賺錢的生意。
高先,建儲氣庫本身投資巨大。根據測算,一立方米的儲氣能力,需要投資3至8元;中國冬季天然氣采暖的建筑面積為約22億平方米,按平均15立方米/平方米的采暖需氣量,按60%的用氣量需要在非采暖季存儲、其余40%在冬季供給計算,僅為此中國就需要建設大約200億立方米的儲氣庫,這就需要投資1000億元左右。這種量級的投資,只有三桶油有實力建造。
其次,儲氣庫賺的是季節差價。一般來說,天然氣夏季需求疲軟,冬季旺盛,按照市場經濟理論,則必然夏天便宜冬天貴。在這種情況下,儲氣庫就可利用“調峰原理”實現盈利:在夏天,天然氣便宜還沒人用的時候,買進天然氣,然后儲存起來,等到冬天需求量大的時候再拿出來,以合理的價格出售。
儲氣比例高,不僅能保證供應,也能刺激儲氣企業盈利。按照預期,2020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將達到3600億立方米,假定氣體存儲與消耗的比率為12%,削峰需求將有432億立方米。
可在中國天然氣價格仍然實行政府管控,一年四季價錢都要保證低價,根本沒有制定冬季調峰氣價,而建庫要大量投資,增加的調節能力又不能轉化成效益,所以三桶油根本沒動力建造。地方企業除了北京燃氣、上海燃氣這些大的企業集團,基本上都沒有實力建庫,比較多建個大型的LNG儲配站。
此外,想在冬季高峰期大批量臨時采購現貨天然氣,是不現實的。天然氣開采初期投資大、風險高,進出口運輸兩端要配備大型液化廠和接收站,因此合同期限通常在20年以上,與項目的融資期限相同。以便賣方回收成本,天然氣的開發公司、管輸與銷售公司和用戶捆綁在一起,共同克服20年生產、運輸和消費的風險和問題。
到目前為止,市場75%的天然氣供應都是簽的長期合同,一旦斷供,很難在短時間內買到現貨的管道天然氣補上。